ZUCC引路人 | 拥有奇思妙想,这位80后副教授是一位“多维”学者
巍峨如松,屹立于学术之巅;教诲如玉,温润着学子之心。将科研学者与大学教师两重身份融合,秉持着立德树人的信念在不同的领域里默默付出,这便是多维化存在的他——沈奇泰松。
沈奇泰松
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大城市学院“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3年他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课题。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学术访问,2015年12月起担任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首任秘书长。
乘商学之巨浪 辟科研之道路
作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和起而行之的“行动派”,沈奇泰松在攻读博士期间便进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研究领域,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坚持,开拓创新。科研的道路上遍布荆棘,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但他从不懈怠,始终保持学者的敏感度与危机意识。“做科研不是为了做而做,要去思考它的意义与价值,在特有的环境,进行突破和探索。或许有的领域已经被人研究过,但它一定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沈奇泰松说道。
不同学科之间千差万别,要想挖掘其深层次的逻辑体系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一门学科的内在属性与特征。在谈到自己学科特点的时候,沈奇泰松提出,他所在的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普遍被认为应该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指一定要加入学术对话,争取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立地,是指研究问题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争取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还表示,工商管理学科,具有科学和艺术两个特点。科学,较多体现在商科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要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争取形成规律性的东西;艺术,一方面体现了该学科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必须实践才能真正将知识和规律落地的应用性。
沈奇泰松在布鲁塞尔参加学术会议
对于在科研门外徘徊的学生,沈奇泰松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要多读书,立足已有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情,巨人就是书,尤其是高质量的书、教材、文献等等。其次要从实践中找准问题,问题从书本中来,也从实践中来,要像触角很敏锐的八爪鱼一样去捕捉问题。最后,要跟随内心,去关注自身专业领域内感兴趣的部分,开展研究。
树教学之理念 育一方之学子
三尺讲台前滔滔声语,沈奇泰松坦言,自己平时在教学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在正式授课之前会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些课堂规则和作业要求。广电1801班的杨淑琪曾选修过沈奇泰松的《现代管理基础》公选课,对其印象深刻:“大家都不是学管理的,但是老师认为正因为大家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沈奇泰松会把最新案例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可能比较晦涩,所以才要把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带入进去,让经典教材焕发出活力。”他不赞成学生死背知识点,而必须真正理解。他还始终强调“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去向,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沈奇泰松(左二)带领城院学生到绍兴女儿红酒厂进行调研
沈奇泰松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更加多元化,他们有着更高阶的学习意图。他曾与学生有过约定:“若是你已经具备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希望改变常规的学习进度,那么我会审慎地评估你的情况,为你定制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此新颖大胆的想法,也正是他从事商科教学多年的积淀。
悟生活之乐趣 逐事物之新奇
沈奇泰松浑身散发着活力的因子,在忙于研究科研课题、撰写各类论文、进行备课的同时,他也着迷于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刷剧、旅行、阅读……
沈奇泰松在美国参加教学培训项目
他对IT情有独钟,喜欢应用IT技术时带来的便捷。虽然并未从事这一行业,但他自认为是互联网的同行人,在大学期间一直阅读IT类的杂志和报纸,之后又始终保持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对各类APP、网站的运用颇为娴熟。沈奇泰松笑称:“在流量明星、网红带货方面的了解程度,我自然是比不上同学们。但我比较清楚地了解一些软件应该拿来做什么,比如运用哪些网络平台寻找文献资料,这也帮助同学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被问及当老师有什么独门秘笈时,沈奇泰松笑着说:“我看人很准的噢,只要你认真参与我的课,和我交流,我都会捕捉到你的优缺点,不信你可以来我的课试试哦!”本学期想听他上课的同学,可以在周五的6、7节课时间聆听专业课《跨国公司管理》,以及周二晚18:30开始的公选课《现代管理基础》。
文字 / 刘嘉慧 蒋林慧
今日编辑 / 苏晓良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